美国记者斯特朗在与谈话后,这样形容:“他的谈话成为我一生中听到的最有启发性的谈话。”
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在与交谈后,深有感触:“在中国威望最高、能指挥所有人的人只有。”
也有这样一个人,与的谈话令他印象非常深刻,后来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现在明白为什么那样感动着每一个和他见面的人。这是一个巨人!他是我们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与他仅见过一次面,却提出了一个“请求”,并且留下了两人唯一一张无比珍贵的合影。
人们对白求恩的事迹早已非常了解,但是很多人并不清楚,当初他为何会选择前来支援中国。
1890年3月4日,白求恩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北部小城的一个牧师家庭,他从小就是一个信念坚定,又爱冒险的孩子。
在他6岁那年,曾独自一人离家走到很远的地方,只是为了游玩,后来迷了路,被警察发现才将他送回家。
在此期间,他并没有感到任何恐惧,也没有哭,在面对来自母亲的责备时,他却非常平淡地说道:“我只是想尝尝探险的滋味。”
幼童时期,他和其他孩子一样,对这样一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尤其是花花草草,以及一些小动物。
他的祖父是一名外科医生,也许是受到了这一影响,每当他抓到小动物后,都会学着去解剖。
正是因为有这样丰富的童年经历,他后来选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才会让人更容易理解,当然这只是其中一点原因。
青年时期,白求恩是基督教徒,他受到的教育让他成为“守护神”这样一个角色。
在他能力范围以内,他总是会去帮助那些比自己不幸的人,渐渐地,他将帮助别人当成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也许是受到了家庭的影响,白求恩终究是走上了从医这条道路,1916年,他顺利从多伦多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得了学士学位。
在医学这条道路上,白求恩也算是有一定的天赋,他通过了一系列严格的考试,成为英国皇家外科医学院的临床研究生,后来还被聘为加拿大联邦和地方政府卫生部门的顾问。
1935年11月,白求恩加入加拿大,成为一名信奉马列主义的革命战士,投身到了革命运动中去。
1936年冬,他以志愿者的身份,前往西班牙参加了反法西斯斗争,在这片战场上,他仍在尽自己的全力,去帮助任何的需要帮助的人们。
他凭借自己所学的专业,在那里建立了一座输血站,来帮助那些在战场上受了伤了士兵以及百姓,帮他们逃离法西斯的魔掌。
那时他有酗酒的坏习惯,他喝的酒太多,经常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及行动,面对上级对他的命令,自然也不能根据相关要求去做。
在那段时间里,他和上级之间经常会发生一些不愉快,时间一长,他也就不再适合继续待在那里。
1937年6月,白求恩主动离开了西班牙,回到了加拿大,就在他为自己今后的人生而感到迷茫时,“七七事变”的发生,将彻底改变他的人生。
得知侵华日军在中国境内犯下的种种罪行后,他变得很愤怒,他找到加拿大的领导,表达了自己想要前往中国支援事业的想法。
他当时为何会有这种想法,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他想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弥补之前在西班牙所做过的“错事”。
其实在这之前,他希望自己能回到西班牙,但是却得到了领导的批评,这让他在精神上感到十分崩溃。
所以他后来才提出要到中国去,“也许我在那里能做点什么好的事情。”“战斗中、革命中的中国是最迫切地需要我的地方,那儿是我最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
就这样,在白求恩的主动请求下,组建起了一支由他、一个加拿大护士和一个美国医生组成的“医疗队”。
在加拿大和美国的安排下,白求恩一行人从温哥华乘坐轮船,启程前往中国香港。
经过十几个昼夜的颠簸,他们一行人抵达了香港,在时任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的帮助下,开始启程前往武汉。
他们历经舟车劳顿,经过香港来到武汉,在那里,白求恩看到的是昏庸无能的官僚政治,一切都是那样的混乱。
持此之外,白求恩还见到了在武汉的代表周恩来,“白求恩,你想做什么?”
白求恩的回答让周恩来对他多了几分敬佩,在他的帮助下,白求恩和加拿大护士两人开始启程前往革命圣地延安,那名美国医生不愿意前往延安,所以三人就此作别。
踏上这片充满革命气息的土地,白求恩十分激动,在当天的日记中他这样写道:“在延安我见到了一个崭新的中国,街上一片蓬勃的气象,来来往往的人们好像都清楚自己是怎么回事目的而奔忙。”
这样一幅场景,与之前他在汉口的所见所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让他对中国革命的印象更加深刻,对这场革命的领导者和执行者不禁又多了几分崇敬。
除此之外,在他抵达延安的第二天晚上,就得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好消息。二、提出“请求”
在白求恩达到延安的第二天,八路军卫生部部长姜齐贤便急匆匆地跑到了他所住的窑洞,告诉给他一个天大的好消息:“白求恩,毛主席今晚要见你!”
听到消息后,白求恩先是一愣,便立刻跑回里屋,将组织发给他的八路军军装穿戴整齐,并且还在行李箱中取出一个皮夹,里面似乎装了什么重要的东西。
这是他第一次与见面,他在脑海中无数次幻想,这位被西方世界称为传奇的人物,到底会是什么样子?
他不由得开始紧张起来,但更多的还是激动,能够见到一面,可以说是他此行的心愿之一,他马上就要圆梦了。
他看到的身材魁梧但却透露出那么一丝消瘦,身穿一身黑棉袄,衣服上打了多处补丁,穿着和普通战士一样的鞋子。
回过神来的他立刻向行了一个西班牙“国际纵队”反法西斯战斗的敬礼,并且在皮夹中将他的相关证件交给了:“我是来向您报道的!”
从这位外国人身上,感受到了一位战士的那种赤诚之心:“我们该将你转入中国,这样你和这一个国家就密不可分了。”
他询问了白求恩对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的看法,以及在革命事业上的一些亲身经历,接着又聊到了中国革命,尤其是白求恩最擅长的医疗方面的问题。
白求恩回答了的一些提问,在被问到医疗问题时,他思考了片刻回答道:“在中国的抗战中,我觉得最能发挥作用的方式是组织战地医疗队,在前线附近工作,照顾重伤员。”
白求恩从专业方面出发,对此事进行了一个比较透彻的分析,听罢,陷入了沉思。
按照白求恩所说的那样,组建战地医疗队的确能够挽救一些重伤员,但是就目前的局势来看,不仅医疗物资遭到了敌人的封锁,并且也缺少专业的医疗人员。
一旁的白求恩似乎已经了解了八路军所面临的困境,他打断了的沉思:“假如没有战地医疗队,重伤员怎么办呢?”
当时在八路军后方医院中,几乎看不到从前线退下来的重伤员,心里清楚,这不是因为在战场上没有受重伤的伤员,而是因为伤势太重,牺牲在了转移的路上。
“这些重伤员有很多是可以救活的!”白求恩凭借多年从医经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他激动地回答道。
“根据我在西班牙的经验,只要在前线附近拥有战地医疗队,重伤员中百分之七十五一定能救过来。”
听得非常认真,尤其是当他听到“百分之七十五”这一个数字时,更是瞪大了双眼,这可是足足使四分之三的伤员避免牺牲啊!
说到这里,白求恩向提出了到抗日前线去的请求,并且表示会将自己的所学,丝毫没有保留地传授给中国的们。
不一会儿,再一次热情地注视着白求恩,紧紧握着他的手说道:“白求恩,那就请您立刻组织战地医疗队吧!”
后来,他们两人又聊了好多,告诉白求恩:“……只要坚强地抵抗,中国必将在持久战中取得最后胜利。”
这一次谈线个多小时,白求恩离开时,亲自把他送到了窑洞口,就在他转身之际,又一次握住了他的手,“百分之七十五?”
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微笑,看着白求恩远去的背景,发出了这样的赞扬:“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义务。”
与的交谈让白求恩的心里久久无法平静,当晚他又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下了这么一段话:“我在那间没有陈设的房间里和面对面坐着,倾听着他从容不迫的言谈的时候,我想到长征……我现在明白了为什么能那样感动每一个和他见面的人。这是一个巨人,他是我们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三、救死扶伤
当时中国的抗战,已经到了战略相持阶段,但由于缺乏医疗设施,导致很多伤员不能获得及时的救治,而白求恩的支援,能够说是雪中送炭。
虽然他在延安工作的时间也不过一个多月,但不可否定的是,这段经历,将会对他的整个生命历程,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
与此同时,他在工作中严于律己、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以及高超的医疗技术,也深得延安百姓的赞扬和信赖。
在延安工作生活最近一段时间,领导为了照顾这位远道而来的国际友人,特意作了这样的安排:“白求恩每天可以吃到三顿小米干饭,每周能够保证吃到一盘肉或者一盘炒鸡蛋。”
这样的伙食标准,在当时异常艰苦的环境下,能够说是好得不能再好,就连中央首长们都只能吃几分钱的伙食,有时候连菜叶都吃不到。
他主动提出取消对自己的特殊照顾,但是并没有正真获得批准,为此他大发脾气:“我不是来享清福的,如果为这,我来中国干什么?来延安干什么?享受对我来讲至少目前是陌生的!”
虽然身在延安,但是对于白求恩来说,他最想要做的就是去战斗前线,去医治那些负伤的战士,为此,他不止一次地向组织提出了请求,希望可以“批准他带领医疗队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
虽然在之前的谈话中,答应了他这一请求,但是后来考虑到战场上的真实的情况,为保护白求恩的安全,组织上还是婉言拒绝了他的好意。
然而,白求恩的脾气非常暴躁,周围人的劝说在他面前完全不起作用,他告诉:“军医的岗位在前线!”
时任晋察冀边区的司令员接见了白求恩,并介绍了当时的抗日形势,之后白求恩便匆匆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去。
劝他先休息几天,他却说:“我不用休息,你们要拿我当一挺机关枪使用!”
在抵达边区的第二天,他就赶到了30多公里外的后方医院,用近一周的时间,对在这里接受治疗的500多名八路军伤员进行一一排查,并且用4周的时间,对140多名重伤员进行了及时的手术。
后来,白求恩开始带领着这支战地医疗队辗转多个战场,他们冒着枪林弹雨,不顾危险,在各种极端环境下,极力抢救那些负伤的战士们。
在齐会战斗中,面对日寇的猛烈火力,白求恩不惧战火,在离战场十分近的一处庙内开设“战地手术室”。
外面炮火连天,敌人的炮弹说不准随时会落入庙内,但是白求恩没有一丝恐惧,他的眼里只有伤员。
在这样的极端环境下,白求恩连续69个小时没有休息,完成了115例手术,并且成功率还高达百分之八十以上。
随着战事的发生,晋察冀后方医院明显不足以满足战争的需求,白求恩便积极建议建立一座比较正规的模范医院。
由于当时八路军正在与敌人进行游击作战,条件不允许建造大型医院,但是还是同意了先建一座小型的示范医院。
在战场前线,白求恩也曾多次给写信,汇报工作的同时,也对八路军的医疗工作提出了不少建议。
同样对白求恩也很关注,在给前线的电报中他这样说道:“请每月付给白求恩100元……任白求恩为军区卫生顾问。”
对白求恩的高度信任,让他感到受宠若惊,对此他非常感激,但是对于钱,他却全部拒绝。
在后来的日记中,他曾这样写道:“我没有钱,也不需要钱,可是我万分幸运能够来到这些人中间,和他们一起工作……”
在模范医院中,白求恩履行了他当初对的承诺,将自己的医术,全无保留地教给了八路军战士们。
不仅如此,他还将他最熟悉的输血技术带进了医院,并且根据战场上的真实的情况,大胆地创造出了一种极其简易的输血方法,开创了我军战地输血的先河。
后来在日寇的扫荡下,刚刚建立起到医院被敌人烧得一干二净,白求恩在愤怒和难过之余,也深刻地认识到,这种固定的医院,不适合习惯游击作战的八路军。
他通过之前积累下的经验,决定将模范医院,改建为能够流动的“特种外科医院”,也就是一种能够拖在马背上的小木盒,里面有许多格子,可以存放很多手术器械和药物。
白求恩的这一发明,大大增强了场地转移的灵活性,实现随时随地对伤员进行手术的目的。
无论前线条件如何艰苦,白求恩都能做到与伤病员同甘共苦,在看到护士在治疗伤员的过程中有些松懈时,他会用最严厉的目光进行警告。
当看到有医生给伤员处理伤口时的动作不规范时,他也提出严厉的批评:“伤员的伤口是肉,不是树皮,懂吗?你为啥不可以动作轻一点儿!”
在晋察冀,只要看到有伤员,白求恩就会主动为其进行手术,不论对方是八路军战士还是平民百姓,他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并且不计回报。
在他的日记中可以发现,他对当地的百姓十分尊重,“他们都是非常伟大的百姓,他们可以坦然地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苦难的生活。”
1939年9月,白求恩特别高兴地参加了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的开学典礼,并且向学校捐赠了显微镜、小型X光机以及从加拿大带来的医学书籍。
不久之后,日寇又开始发动了大规模的“扫荡”,而此时白求恩已经决定回国申请经费,以及向世界宣传中国抗战以及揭露日本法西斯的罪行。
然而面对突如其来的“扫荡”,他再一次选择留了下来,“我不能在战斗的时候离开部队!等这场战斗结束,我再启程。”
1939年10月下旬,白求恩带领战地医疗队前往前线支援,在一处寺庙内建立起临时手术室,为伤员进行手术。
在一次手术中,他的左手中指不慎受伤,被手术刀割破一个小口,由于当时情况紧急,所以他也就没有太在意。
后来伤口开始局部发炎肿胀,但他依旧坚持在手术台上,他不能抛弃那些受伤的八路军战士。
在给一名伤员进行手术时,他的伤口不慎被病菌感染,没有人知道,白求恩此时已经被致命菌感染。
当时白求恩的身体健康情况慢慢的开始明显变差,并且伴有持续高烧,就是在这种状态下,他又先后进行了13场手术。
后来在的多次要求下,白求恩才同意到军区后方医院接受专业的治疗,但此时细菌感染已经转变为了败血症,情况已经很危险,他的左臂也慢慢的开始变黑,“病情已经无力回天”。
11月12日凌晨,这位伟大的战士,因抢救无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留下了这样一封信:“我今天感觉非常不好,也许就要和你们永别了……我在这里十分愉快,我唯一的希望是能多有贡献……最近两年是我生平中最愉快、最有意义的时日……”结语
白求恩的牺牲,是中国事业的一大损失,同时也是世界事业的一大损失!
正如评价的那样:“(白求恩)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在河北石家庄,也就是白求恩当年经常战斗过的地方,建起了一座以他名字命名的医院,这里的医生至今年年都会去农村义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