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口结构深度变革、健康需求持续升级的当下,老龄化叠加慢性病与残疾人群体持续扩张的趋势明显,迫切地需要为社会提供更多专业优质的康复医疗服务。然而,目前康复医疗在发展中存在价格体系不完善、床位供给不足、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服务模式待改善、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制约着康复医疗事业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全国人大代表,通用技术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于旭波认为,应从五个方面改革,多管齐下、对症下药,破解康复难题。
一是完善康复治疗价格体系,缓解患者经济负担。一方面,我国康复治疗项目收费标准偏低。以物理治疗中的关节松动训练为例,其中包含了专业康复医师的诊断、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以及每次治疗时的精准操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目前每次收费仅20-55元左右,远低于人力、设备损耗、场地等成本之和。另一方面,康复治疗的价格体系长时间没进行全面调整,许多新的康复项目不在医保支付范围,患者自费负担重。例如,虚拟现实辅助康复训练技术对于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效果非常明显,但由于未被纳入医保且市场定价混乱,许多患者无法承担高昂的康复费用而放弃治疗,限制了康复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为此,于旭波提出,通过合理调整康复治疗项目收费标准、提高康复治疗项目医保可及性、探索建立康复治疗费用分担机制等措施,完善康复治疗价格体系,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二是增加康复床位供给,优化资源配置。《2023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显示,我国每千人口的康复床位数仅0.24张,大城市大医院的康复床位供不应求,基层医院、社区及农村地区的康复设施相对匮乏,康复床位“一床难求”现象都会存在。于旭波提出,将康复床位建设纳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加大财政和社会资本投入力度;优化康复床位资源配置,引导康复床位资源向基层倾斜;推广社区和居家康复服务模式,为患者提供便捷、可及的康复服务。
三是加强康复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服务水平。2022年我国执业(助理)医师共443万人,其中康复专业的执业(助理)医师仅占总数的1.4%,大概6万人。根据2021年6月国家卫健委等八部委印发的《关于快速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总体目标要求,到2025年每10万人口康复医师达到8人,以我国人口基数换算后大概11万人。截至目前,康复人才数量远不达预期。于旭波希望,扩大康复医学专业人才教育培训规模,完善康复医学人才教育培训体系,丰富和细化康复医学专业内涵,加强康复人才队伍建设。
四是优化康复服务结构,适应多样化康复需求。目前的康复医疗服务存在结构性失衡问题,针灸、推拿、中药熏蒸等传统中医康复占比较高,严重创伤及重大疾病康复服务占比较少。以骨科术后康复为例,其规范开展率不足50%,而肿瘤康复服务覆盖率更是低至20%。于旭波提出,促进传统康复与现代康复融合发展,推动临床康复一体化发展进程,鼓励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及康复辅具产业,优化康复服务结构,适应多样化康复需求。
五是健全康复管理体系,提升服务的品质。据调研,目前超60%的康复医疗机构未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影响患者康复效果及行业信誉。同时,信息化普及率仅30%,远低于医疗领域中等水准,导致诊疗流程繁琐、效率低下。此外,信息孤岛现象突出,数据无法相互连通,制约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于旭波希望,制定康复医疗机构质量控制标准,推广康复医疗服务信息化,健全康复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