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关键手段。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类发展面临慢慢的变多重大挑战。人类社会比以往任何一个时间里都更需要国际合作,通过科学技术创新合作探索解决全球性问题,共同应对时代挑战、促进和平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地推进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学技术创新行动计划,面向全球发布《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倡议》,与各国共同挖掘创新增长潜力,激发创新合作潜能,强化创新伙伴关系,促进创新成果更多惠及各国人民,反映了“科学无国界、惠及全人类”的理念以及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科技力量,携手构建全球科学技术共同体的目标与愿景。
(一)国际科技发展合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习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随着中国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及全球影响力的快速提升,美国将中国视为最主要竞争对手和最重大地理政治学挑战。特朗普重返白宫给国际科技发展合作带来更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与此同时,尽管世界政治、外交局势动荡、全球经济稳步的增长放缓,但全球科学技术发展总体上仍呈现出快速地发展的趋势,表现为: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新技术成为全世界研发投入的重点领域,欧盟发布的《2024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记分牌》显示,过去十年间,信息与通信技术(ICT)硬件、ICT软件、医疗和汽车四个行业占领全球研发投资的75%以上,其中ICT软件增长最快,复合年增长率达13.3%。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各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发达国家竭力维护一马当先的优势的背景下,广大发展中国家只有深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深度融入全世界创新网络,才能真正的完成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中国家对国际科技发展合作具有迫切需求。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结构转型困境,亟须依靠科学技术创新合作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多数属于资源、能源和出口导向型模式,这种发展模式虽使发展中国家迅速获利,但在高度全球化的发展阶段,低附加值和低端产业链带来的价值必然损耗大量的资源和人力。一旦内生的结构性矛盾长期累积,发展后期再遭遇产业转移等问题,容易遭遇发展衰退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数据显示,全球创新格局呈现美、亚、欧三分天下的局面,欧洲、北美、东亚三大区域占全球研发支出比例超过92%,而南美和非洲地区仍位于价值链低端。《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全球创新排名前50的经济体中,84%为高收入国家,16%为中等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最高仅为104名。发展中国家已经认识到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变革性作用,纷纷采取措施推动本国科技发展。
(三)人类发展和全球治理对国际科技发展合作提出更高要求。当前,人类社会面临越来越多的卫生健康、气候变化、粮食短缺、能源安全等共同挑战,人类也正在追逐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质等更加深奥的议题,这关乎整个人类社会的存续和各国人民的福祉。而在所有的解决方案中,科学技术创新的突破和应用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此类问题具有全球性和多维交叉性,需要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组织、各国科学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共治。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作为“地球村”的一员,在解决好本国发展问题的同时,都有责任和义务以各种方式承担一部分国际责任。携手推进和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也需要通过国际科技发展合作的方式促进跨国界、跨地域、跨领域和跨行业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合作。开展科技发展合作、共享科学资源、加强全球科技创新治理,不仅成为全球共识,还成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方案。
(一)具有国际科技发展合作的雄厚基础。当前,中国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拥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独立的科技创新体系,产学研紧密结合,形成科技创新全链条设计和一体化实施格局。中国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大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4年的第11位,研发经费跃居全球第二,研发人员、高水平论文、发明专利多年位居世界前列,取得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高铁、移动通信、新能源汽车、深海深地探测等一大批标志性重大原创成果。与此同时,中国已成为科技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签署了118个双多边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加入200多个国际科技组织和多边机制,深入开展“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面向全球发布《国际科技合作倡议》,牵头发起“深时数字地球”“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为解决气候变化、清洁能源、生命健康等全球性挑战积极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二)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科技发展合作模式。在顶层设计上,目前,中国已面向发展中国家建立了面向东盟、非洲、南亚、拉美、阿拉伯国家、上合组织、中东欧国家等七大科技伙伴计划。在对外援助方式上,持续拓展合作平台、项目、领域、人文交流等合作方式的同时,更加注重政策、能力方面的“软援助”。如科技部依托各类科技援助项目、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班、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战略性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等多个计划,支持与发展中国家开展联合研究与技术示范、共建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开展技术培训班以及科技人员交流活动。从2013年起,中国科学院开始实施“发展中国家科教合作拓展工程”,包括人才培养、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CAS-TWAS)卓越中心建设、海外科教基地建设等。截至目前,已在肯尼亚、乌兹别克斯坦、尼泊尔等地建成了10个海外科教中心,涉及药物研发、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天文等多个领域。
要素供给:“授人以鱼”同时“授人以渔”。对于科技创新而言,技术是科技创新的产物,人是科技创新的缔造者,二者就如同“鱼”与“渔”的关系。科技发展合作工作的实施对合作国家最突出的作用在于技术和人才的并行合作。在技术培训方面,各类培训班既包含农业、医疗民生等传统援外领域,又覆盖信息技术、先进制造、资源环境、新能源和科技政策等高科技领域和软科学领域。同时还支持举办大量科技园区管理、科技政策与管理等方面的培训班,聚焦发展中国家的共性问题,提供可借鉴的中国创新政策经验。在人才培养方面,“发展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共吸引来自缅甸、巴基斯坦、埃及、埃塞俄比亚和匈牙利等40余个国家的优秀青年科学家700余人次来华工作学习,在农业、医疗、物理、生态环境和装备制造等领域为受援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科研人才。中国科学院的“国际交流计划”也已累计资助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各类人才近两千人次开展科研合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能力建设、人才培养、技术转移转化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合作研发:创新驱动发展理念广泛传播。中国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开展联合研发与技术示范、联合制定技术标准与规范等方式,在高科技领域开展发展合作,体现了以科技合作强化发展中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硬实力。例如在智能制造及信息领域,中国与巴基斯坦、也门、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开展了深入的合作,赋予合作国科技新动能,有力推动了相关国家在制造领域的智能化、现代化建设进程。截至目前,中国已与80多个共建国家签署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在农业、医疗、信息、新能源、基础研究等多个领域与相关国家共建70余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支持逾万名共建国家青年科学家来华进行短期工作和交流,累计培训共建国家科技和管理人员1.6万人次。支持中外科研机构和大学构建稳定的科研合作关系。这些平台围绕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需求开展联合研究和技术示范。推动各国科技发展,也为应对各国的共同挑战积极贡献力量。
科技赋能: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助力双方产业发展。随着技术不断“走出去”,中外双方的技术转移和技术贸易也实现了增长,外方的企业和民众也从中获得了收益。实现了双赢。例如,中国面向东盟、阿拉伯国家、非洲等建设了9个跨国技术转移平台,在联合国南南框架下建立了“技术转移南南合作中心”,与各国共建覆盖广泛的技术转移网络,服务各国产业升级。其中,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已在东盟国家建立了技术转移协作网络,连续承办12届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服务中外企业及机构超2.1万家,促成签署合作协议1000多项,有力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创新合作生态的发展。
大国责任:增进民生福祉,推动全人类可持续发展。在农业领域,通过农业科技合作应对全球生物安全、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绿色发展等共同挑战,助力玉米、水稻等农作物新产品研发和推广,促进了就业和减贫;在食品和饮用水安全领域,应用中国饮用水处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标准以及医疗仪器设备等,有效提升了受援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如向东非国家和地区输出饮用水处理技术,惠及当地民众;在工程建设方面,提供建港以及工程建造等技术,助力工程建设,提供了印尼港口建设关键技术,提升了印尼港口的建设水平;在绿色能源领域方面,完成了塔吉克斯坦煤电能源清洁转化及高效综合利用技术研究,节约了大量煤耗;在防灾减害领域,中国与南非开展面向深度开采的融合通信技术联合研究,为中南两国的深部矿井提供安全可靠的服务,为井下工作人员提供精准的定位与报警服务,保障人身安全和采矿安全。
(一)持续深化与各国的创新伙伴关系。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与中国科技创新合作“需求”与“疑虑”并存的背景下,以加大与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发展合作、助力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来体现中国深入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信心和决心。同时,加强科技发展规划与政策对接,推动“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和科技创新部长会议机制化,打造促进交流互鉴的高端对话平台,凝聚促进发展的国际共识,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协作。
(二)共同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发展中国家科技创新需求,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聚焦世界科技前沿,拓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绿色能源、先进制造等领域的合作空间,携手各国加大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力度,加快技术转移和知识分享,共同攻克面临的科技难关,推动各国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全球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加强标准化和计量领域交流与合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支撑。
(三)共同营造更具吸引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加强科技、外交、财政、海关等部门的协调,优化科研人员、经费、仪器、设备、样品、样本、种质资源及品种等出口审批和出入境流程,建立高效便利安全的科学数据跨境流动机制,促进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顺畅流动。消除贸易、投资、技术壁垒,大力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顺畅,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发展的国际氛围,加快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引导推动全球化健康发展。
(四)共同完善全球科技治理。加深与发展中国家科技创新政策与能力建设的合作,充分发挥科技援外及共建“一带一路”平台作用,探索全世界创新治理的制度建设,加强科技创新政策、理念输出及标准的互联互通。持续深化知识产权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交流互鉴,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携手推动取消各类国际科技发展合作和产业合作的限制,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制度体系。
①曲敖廷,杨云,周小林,迟婧茹,沈云怡.新形势下我国对外科技援助的发展及优化思考[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24(01).
②蔡翠红.全球科学技术发展:迭代加速与地缘政治化[OL].人民论坛网,2024年1月2日,
③邓宇.增长难题:发展中国家的困境及前景[J].银行家,2024年第9期.